徐志摩对林的绝情诗(林与徐志摩分手的诗)

徐志摩对林的绝情诗(林与徐志摩分手的诗)

百科常识打吡咯2022-04-20 6:12:59124A+A-

原创作品,抄袭必究!

图来源网络,侵权删!

徐志摩曾经说过:我这一生的周折,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。

他是一个为爱而生的诗人,也是一个为爱甘冒生命危险的失意者。

他视爱情为信仰和生命。首先,他用一场令人震惊的离婚打破了中国3000年来“牵着孩子的手”的信仰。然后不顾世俗的非议,浪漫而华丽地爱上了陆小曼。

只有康桥过去跟林在一起,不过,总是散了。

谁都知道他疯狂地爱着林。

为了追求心目中的女神,徐志摩甚至强迫原配妻子张幼仪堕胎。为了步林的后尘,他强迫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。

他说:

“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你的爱,那么我流浪的生活就有了归宿。”

面对诗人炽热的情感,林最终选择了不辞而别,嫁给了著名建筑师梁思成。

林对的选择也让很多人不解:

这个才华横溢的温柔女子爱过徐志摩吗?

如果是,为什么你以果断的态度不辞而别,迅速嫁给梁思成;

如果你不爱,为什么要写《那一晚》这首充满遗憾的诗作为对这段感情的正式回应…

林是公认的“民国第一才女”,出身显赫,才华横溢。

如果说家喻户晓的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》这首诗写的是温暖和希望,那么鲜为人知的《那一晚》这首诗写的是真实细腻的遗憾,是她和徐志摩之间的剑桥往事,也是一首艺术品质极佳的诗。

这首写于1930年的诗,回忆了1921年剑桥与徐志摩的不同。

她17岁在伦敦认识了徐志摩,当时她还是一个少女,《爱的种子》。

在多情、细雨、雾蒙蒙的伦敦,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谈论着雪莱、济慈等人的浪漫诗篇。

但此时,徐志摩已经结婚了。

为了追求林,他毅然与刚生完孩子的张幼仪离婚,成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。然而这种疯狂的行为并没有让他和女神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。

理智的林最终选择了不辞而别,回国后嫁给了梁思成。

1930年前后,由于身体原因,林住在香山双清山庄休养;她和徐志摩有过短暂的重逢。

但是,他们已经不一样了:她早就嫁给了梁思成,徐志摩早就嫁给了陆小曼。

这次会面后,林写了一首新诗《那一晚》,准备在她合作过的杂志上发表:

那天晚上,我的船滚出了河中央,清澈的蓝天上有密密麻麻的星星。

那一夜,你的手牵着我的手,失落的星夜挡住了我的心事。

那一夜,你我定下了方向,我们各自看了一眼人生。

至今我的船还漂浮在海面上,细细的桅杆时常在风浪中晃动。

现在太阳只在我身后徘徊,层层阴影依然围绕着我。

今天,我仍然记得那晚的天空,星光,泪水,和白色的河边!

直到现在,我依然怀念你在岸边的耕作:红的花,黄的花,朵朵的花的鲜艳。

那一天,我希望能上到顶楼,蜂蜜会酿造那份湿润的记忆。

到那一天,我会装上一支有翅膀的箭,看着你在你的花园里射满了弦。

那一天,你会听到一只小鸟在歌唱,那就是我在等待你的欣赏。

那一天,你会看到凌乱的花影,那就是我闯入了当年的边界!

现在静下心来,重读林的诗。不难发现,字里行间有太多对过去的留恋。

全诗的感情在迷茫、孤独、忧郁、悲伤之间来回转换;有的是方向分离后的平淡生活,有的是物是人非,时过境迁的失望和遗憾。

无论是《你的手牵着我的手》还是《你我定下了方向》,都充满了林对两人关系的无奈;可以说,当时的林对他们的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,即使他们相识相恋,也不得不面对自己真实身份的无奈。

林对的芥蒂从头到尾都是不愿伤害张友谊。

“两个人各取所需”这句话也是林对这段感情的无奈表达。

可以说《那一晚》这首诗描述了林和徐志摩最后的交集。

在那个弥漫着悲伤的夜晚,两个人究竟说了什么,现在都不知道;然而,值得注意的是,无论徐志摩如何努力,他与林的关系终究无法取得积极的结果,因为林太过理性和清醒,而她又渴望拥有理想的美好感情。然而,徐志摩的爱情对她来说更像是一场璀璨烟花的浪漫,虽然耀眼,却是短暂的。

诗人的爱情浪漫热烈,但也失去了理智,以至于谁也说不清他爱的是林还是想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优雅女神。

有趣的是,林《那一晚》的歌被一家合作多年的杂志拒绝出版。

原因是林在这本诗集里透露了太多的过去;而她和梁思成当时都是。

家喻户晓的建筑学家,杂志主编不愿意因为这段往事的披露,影响好友梁思成的心情。

同样在1932年,林徽因的好友陈梦家在主编《新月诗选》时,也没有收录这首诗;因为陈梦家作为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好友,他深知其中内情,理性的他不想因为一首诗引起不好的影响,所以才没有将《那一晚》收录到《新月诗选》中。

当然,这已经是徐志摩去世后的事情了。

当年的林徽因写完这首诗后,因为无法刊登,所以后来署名为尺棰,才发表在《诗刊》上。

这一年是1930年,与徐志摩的康桥分别已经过去了9年。

徐志摩是懂林徽因的,这种珍贵的懂得,大概就源于灵魂的契合。

读到这首诗后,徐志摩感慨万千。

于是也写了名为《你去》的诗歌予以回应。

他写:“你去,我也走,我们在此分手!”作为对这段遗憾感情的回应。

他也写:“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,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,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,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。”表达涌动在心间的痴情与遗憾。

他又在结尾中写:“等你走远了,我就大步向前,这荒野有的是夜露得清鲜;也不愁愁云深裹,但须风动,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;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;有那颗不夜的明珠,我爱你!”作为对这段感情的最后深情回应。

我想:从始至终,林徽因都是爱徐志摩的。

只是这份爱太过冷静和理智,也就多了些尖锐的取舍选择。

因为她心中始终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东西,那就是整个的圆满人生。

对于一个心里装着整个人生的女人而言,爱情从来只是生命的一小部分,绝不会是全部。

所以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容易被感动冲昏头脑,更不会因为男人火热的情感爱慕而自乱阵脚。

纵然万般不舍,年少时的种种心动和爱慕,也只得作成物是人非的遗憾和怀念。

1931年的11月,徐志摩匆忙踏上南京飞往北平的邮政专机,却因飞机失事身亡。

得知消息的林徽因痛哭不已,为了纪念这位爱过的知己挚友,她将失事飞机的一片残骸挂在卧室,以示对徐志摩的永远怀念。

那段时间,深陷痛苦的林徽因,曾写信给好友胡适

她说:“这几天思念他得很,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变。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,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,志摩也承认过这话。”

从这段话也不难看出:林徽因不是不爱徐志摩,而是更爱自己拥有的安稳家庭;因为懂得克制自己的情感,也因为敢于接受情感的遗憾,所以她最终拒绝了徐志摩的爱。

但也是因为放不下,这份特殊的感情也持续了很久;即便两人都已经有了家庭,徐志摩和林徽因仍旧保持超出友谊的纯洁情感。

或许相比于世俗爱恋,精神上相互取悦,更加适合两人吧。

也正因为她热爱自我,完善自我,才能成为功成名就的建筑家,成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,同时拥有稳定和谐的婚姻生活。

林徽因是徐志摩心中永远的白月光,是梁思成一生呵护的对象,亦是金岳霖痴痴守望的蓝颜知己。

1947年,即徐志摩去世的第16个年头。

这年,病重住院的林徽因,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,便托人捎话给张幼仪,希望能见一面。

此时的林徽因已经虚弱无比,但她还是勉强起身,拉着张幼仪的手缓缓说道:

“终于得见了,幼仪,我欠你对不起,但我不后悔。”

对于林徽因的这段话,张幼仪曾在晚年感叹:

“我想她当初之所以想见我,是因为她爱徐志摩,想看看他的孩子。尽管她嫁给了梁思成,她还是爱着徐志摩。但如果她爱徐志摩的话,为什么她在他离婚以后,还任由他晃来晃去?那是爱吗?”

关于爱情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,也有自己的迷惑。

就如世人无法理解徐志摩的疯狂般,张幼仪也无法理解林徽因的种种选择。

但不管怎样,她们的人生也是因为“爱”牵连在一起,甚至捆绑在一起,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亏欠。

其实对于林徽因的感情态度,我始终是欣赏的。

在对待徐志摩的感情上,也许有着世俗的利弊抉择;但这份清醒和透彻,并非每个女子都能拥有。

她爱慕诗人的才华,爱慕诗人的浪漫;可她更知晓,这份浪漫和痴狂无法支撑起柴米油盐的琐碎,也无法抚平漫长岁月厮守的褶皱与尘埃。

所以她选择了离开,用抽身而去的勇气和决然,护佑了自己的安稳和幸福。

滚滚红尘,尽是数不清的爱恨纠缠。

在我们执着一段情缘,遗憾一场失去时,这些看似再无法拥有的情感,或许也是命运为我们安排的最好结局。

很多时候,得到不如释然,拥有不如怀念…

谨以此文,献给尚未放下的你!

:26289

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提供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(https://www.angyang.net.cn)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昂扬百科 © All Rights Reserved.  渝ICP备2023000803号-3网赚杂谈